[ zhū ]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4 | 2018年 | 14 | 2014年 | 15 |
2013年 | 14 | 2007年 | 14 | 2006年 | 13 |
1995年 | 15 | 1987年 | 14 | 1982年 | 16 |
明朝 | 11 | 元朝 | 12 | 宋朝 | 10 |
北宋 | 17 |
内容来源于:www.zicimi.com
朱姓主要源自:曹姓、子姓、姬姓、祁姓。
起源源流
1、源于朱襄氏,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
臣,被封于朱(今河南商丘柘城),以赤心木朱为图腾,后来朱襄氏成为“炎帝”,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,其后代以朱为姓氏。
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。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,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,西周的名隐士朱张、战国时齐人朱毛、魏国大力士朱亥、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。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。
2、源于曹姓,以国名为氏(因得姓始祖是曹挟,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)。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,建都于邾。他的遗族以国为姓,称邾氏。战国时,楚国灭了邾国,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,为不忘祖国,因此去掉耳旁,改姓朱。
3、源于子姓,以先祖名字为氏。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。西周初期,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,建立宋国,以奉商祀。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,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,称“朱氏”。
4、源于姬姓,以国名为氏。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。
5、源于祁姓,以先祖名字为氏。源自尧帝之子丹朱,以丹朱为开姓始祖,属尧帝的嫡传后裔。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,丹朱后裔分支中,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,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(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)。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,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,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。
6、源于改姓而来:
①鲜卑族改朱姓: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南北朝时期,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,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。其中,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,这一时期,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。
②蒙古族改朱姓: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,世居锡喇塔拉(今甘肃张掖永固镇),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;蒙古族珠尔奇氏,世居萨尔哈占(今内蒙古通辽),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、邓氏;蒙古族卓尔古特氏,世居科尔沁(今吉林科尔沁),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、周氏、康氏等。
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在仫佬族、苗族、瑶族、土家族、纳西族、东乡族、白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朱氏族人分布。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,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朱氏。
④源于改姓,属帝王赐姓为氏。当明朝建立后,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。赐姓朱氏有两类,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,借以笼络,以示怀柔;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,以示恩宠。
宋朝时期,朱姓大约有11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1.4%,排在第十位。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,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.8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,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%。其次分布于四川、安徽、湖北等。当时的赣苏浙皖豫、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。
明朝时期,朱姓大约有186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2%,列为第十一位。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.4%。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、江苏、江西三省,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%。其次分布于甘肃、山东、福建三省。宋元明600余年,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、南方迁移,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。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、福建、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。
朱姓人口分布
当代,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,为全国第十三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.2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,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,大约增长了8倍。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。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,皇族朱姓因遭追杀、避国难而改姓,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。在全国的分布,主要集中于江苏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广东五省,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%。其次分布于湖南、山东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、云南、河北、上海八省市,大约又占34%。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,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%。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。
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,苏皖浙赣、山东南端、鄂湘东部、福建北部、广东中北部、云南大部、四川南端、贵州西南部、内蒙古北端,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.32%以上,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.4%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%,居住了大约45.5%的朱姓人群。在山东大部、河南、鄂陕甘大部、宁夏、川贵大部、重庆、广西、湖南西部、广东西部和东端、海南、福建南部、台湾、青海东部、新疆东北、内蒙古中部和东部、河北东部、京津、黑吉辽,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66%-1.32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%,居住了大约52%的朱姓人群。
吴郡、梁郡、沛郡、凤阳郡、河南郡、丹阳郡、义阳郡、钱塘郡、柘城县、太康县、永城县。
白鹿堂: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,所以称为“白鹿堂”。
朱氏宗祠
居敬堂:朱熹讲学时主张“循序渐进、居敬持志”八个字的教学原则。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,还要育人;不但言教,还要身教,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,做学生的榜样,所以叫“居敬堂”。
折槛堂: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,上朝奏本,请杀奸臣张禹,触怒了皇帝,令刽子手拉去执刑。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,刽子手用力拉朱云,结果把殿槛扮断了。
一本堂:朱氏的一支,迁至余姚,以望立堂。
紫阳堂:朱熹,别号紫阳,绍兴进士,宋国理宗时赠太师,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。朱熹著作甚多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朱氏近代取“紫阳堂”,源此。
一、朱(硃)zhū
现行常见姓氏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天津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江西之金溪,湖北之监利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崇仁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蒙、苗、彝、壮、藏、土、回、仡佬、傈僳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本高阳氏后,周封(之)于邾,子孙去‘邑’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本邾也,姓曹,其世系见于邾。邾既失国,子孙去邑以朱为氏。其后盛大者有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丹阳、太康、河南(按:原文如此,二丹阳,当有一处为‘丹徒’之误。)之九族,显于汉唐间。”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渴浊浑氏(按:渴浊浑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‘渴烛浑’;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‘浊浑’。)‘可朱浑’并改为朱氏。”郑樵称为“河南之族”。疑当出自鲜卑族。
3、又注:“舜臣朱虎之后。”
4、又,赐姓改姓之风,明代甚盛。“朱”乃明朝国姓,太祖养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皆赐朱,后俱复本姓。正德时,都督钱安、许国义、子武德并赐姓朱氏。又赐都督朱福、朱刚,都指挥朱谦、朱春、朱翥、朱增、朱斌、朱政、朱海、朱岳、朱升、朱晟、朱彪、朱镛、朱钫,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,赐舍人朱山、朱准、朱容、朱淮、朱渭、朱欣、朱义、朱大爵、朱印、朱珂、俱国姓;诏都督江彬、许泰、刘晖、张洪、神周、李琮,指挥焦睿,俱赐国姓;又,改指挥杨障曰璋、焦椿曰粽、桂曰松、张天祐曰海、廷鸾曰璧、马定曰靖、俱国姓;又,太祖时赐元人姓名:策珠尔曰朱采、托果齐曰朱静、甘珠尔曰朱满、都呼曰朱恩、布都罕曰朱窥,以上俱赐国姓。见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赐姓》。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,明代之李、沐、何、徐、钱、许、江、刘、张、神、焦、杨、廷、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。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。
5、傈僳族之朱姓,源于竹氏族。傈语为“玛达扒”。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,号称“竹王”。遂以“玛达扒”命其族,以族为氏,或取其汉意“竹”之音,谐以音近之汉姓“祝”、“朱”而为单姓。
6、纳西族之朱姓,或为家名所改。
7、彝族之朱姓,则出自“阿奴普”,意为猴氏族。或以为姓。或改为单姓“朱”。
8、藏族之朱姓,亦源于远古氏族,以族为氏。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,生下六只猴子,他们又繁衍后代,进化成人,分作六个支系,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,其中就有朱氏。
9、土族之朱姓、相传为朱荣之后:元“诺延”(即“官人”)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附明,授小旗,后升百户,其孙名朱荣,以汉习取朱为姓,人称“朱土司”。注(5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战国时魏有朱亥;唐末有朱温;宋代有朱熹;明代有朱元璋;当代有朱德。
二、朱
朱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.25%,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。尤以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等省多此姓。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%。
朱姓起源:
1、沛国朱氏,系自曹姓。相传颛顼帝(即高阳氏)之裔孙曹挟,周武王时封于邾(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),附庸于鲁,春秋时楚宣王灭邾,子孙遂以国为氏,后去邑为朱。
2、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。
3、沛国相县朱氏,相传为帝尧(即陶唐氏)之子丹朱之后,以王父名为氏。
4、南阳之宛朱氏,相传为宋微子之后。周衰诸侯灭,宋犇砀改姓为朱,后徙于宛,见《东观记》。一说,微子之裔元,元生启,启生公子朱,其后以字为氏,自沛迁于南阳之宛,见《朱公叔鼎铭》。
5、河南朱氏,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、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。
6、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(即乌延氏),汉姓为朱。
7、赐姓。明武宗正德年中,曾赐100余人姓朱。
8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吉林长白山、辽宁大凌河等地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、珠佳(朱佳)氏、珠锡哩(朱锡哩氏)后均有改姓朱者。今满族姓。
9、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,汉姓为朱。
10、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,西宁州土人,子朱荣,其后遂以朱为姓,世居朱家堡。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,该土司当为今土族。
11、海南东方讲“侾炎”土语黎人,自称“勒威”者,意为芭蕉的孩子
朱姓名人:
朱亥,战国时魏大梁人,有勇力,秦兵围赵,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,退秦兵,解赵之围。
郡望: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太康、河南、南阳,凤阳。
变化: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,后均恢复原姓。
其他:
日本侵占台湾期间,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,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,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原姓朱。
朱姓古代名人
朱襄氏三皇时代,?,今河南商丘,三皇之一的炎帝。
朱治三国时期,156年―224年,今浙江安吉,东吴将领。
朱敬则唐朝,635年-?,今河南永城,政治家、史学家,官至宰相。
朱温后梁,852年-912年,今安徽砀山,后梁开国皇帝。
朱肱北宋,1050年-1125年,今浙江湖州,医学家,作品有《南阳活人书》等。
朱熹南宋,1130年-1200年,今江西婺源,理学家,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。
朱淑贞南宋,约1135年-约1180年,今安徽歙县,女诗人,存《断肠诗集》、《断肠词》传世。
朱思本元代,1273年-?,今江西抚州,地理学家。
朱德润元代,1294年—1365年,今河南商丘,画家、诗人。
朱元璋明朝,1328年-1398年,今安徽凤阳,大明开国皇帝。
朱彝尊清朝,1629年-1709年,今浙江嘉兴,词人、学者、藏书家,开创浙西词。
朱虎帝舜之臣。
朱亥信陵君魏無忌之門客侯嬴之友,職業為屠戶。以四十斤鐵椎,椎殺大將晉鄙。
朱英春申君黃歇之門客,觀津人。
朱房秦末,陳勝之部下,官中正,主司群臣。
朱鸡石秦末,項梁之部將,符離人。
朱家西汉,魯人,地方大俠,與郭解齊名。曾救援季布,後為漢郎中。
朱建西汉,楚人,受封為平原君。曾經擔任淮南王黥布國相。
朱买臣西汉,漢武帝時大臣,會稽人。
朱普西汉,九江人,為五經博士,習歐陽尚書,傳章句四十萬言於弟子桓榮。
朱弟东汉,長安城少年,與漢軍呼應,起兵攻擊王莽。
朱鮪东汉,更始帝封為大司馬。
朱浮东汉,光武帝部將,沛國蕭人,後為大司空。
朱祐东汉,光武帝部將,南陽宛人,受封建義大將軍。
朱暉东汉,漢明帝時驃騎將軍東平王蒼府掾,南陽宛人。
朱勃东汉,扶風人,大將馬援之故友。
朱酺东汉,漢章帝時益州刺史。
朱徽东汉,漢和帝時曾行度遼將軍事。
朱濟东汉,鄧太后時任尚書郎。
朱寵东汉,漢順帝時太尉。
朱伥东汉,漢順帝時司徒。
朱山东汉,河東人,曾為三署郎官之一,以高功久次、才德尤異舉為茂才四行。。
朱穆东汉,漢桓帝時尚書。
朱祇东汉,漢桓帝時敦煌太守趙咨故吏。
朱盖东汉,桂陽人,漢桓帝時聚眾起義,稱荊州兵。
朱達东汉,九真郡居風縣人,漢桓帝時與蠻夷抗暴起義。
朱震东汉,陳留人,漢靈帝太傅陳蕃故友,為之收屍。
朱宇东汉,沛人,司隸校尉,黨錮士人八俊之一。
朱楷东汉,與黨錮士人張檢同鄉,被捏造為八及之一。
朱並东汉,承望中常侍侯覽意旨,告發同鄉黨人。
朱零东汉,漢靈帝時汝南太守宗資之書佐,因維護黨人范滂受到捶撻。
朱禹东汉,漢靈帝時小黃門之一。
朱瑀东汉,漢靈帝時長樂五官史,盜發車騎將軍竇武奏章,後受封華容侯。
朱龜东汉,漢靈帝時御史中丞,受命討伐西南夷。
朱苗东汉,漢靈帝時將軍,皇后異父同母兄、大將軍何進之父的繼子,後改姓為何苗。
朱雋东汉,漢獻帝時太尉。曾和皇甫嵩,盧植一同討伐黃巾賊。
朱皓东汉,漢獻帝時豫章太守,為笮融所殺。
朱展东汉,漢獻帝時侍中。
朱勔宋代,大臣,因「花石綱」曾引起方臘之亂
朱淑真宋代,女詞人。
朱丹溪元代,醫學家。
朱世杰元代,数学家。
朱升元代,學者。
朱姓近代名人
朱自清中华民国,1898年-1948年,江苏东海,作家、散文家。
朱家骅中华民国,1893年-1963年,浙江湖州,科学家、政治家,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。
吴郡、梁郡、沛郡、凤阳郡、河南郡、丹阳郡、义阳郡、钱塘郡、柘城县、太康县、永城县。
白鹿堂: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,所以称为“白鹿堂”。
朱氏宗祠
居敬堂:朱熹讲学时主张“循序渐进、居敬持志”八个字的教学原则。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,还要育人;不但言教,还要身教,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,做学生的榜样,所以叫“居敬堂”。
折槛堂: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,上朝奏本,请杀奸臣张禹,触怒了皇帝,令刽子手拉去执刑。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,刽子手用力拉朱云,结果把殿槛扮断了。
一本堂:朱氏的一支,迁至余姚,以望立堂。
紫阳堂:朱熹,别号紫阳,绍兴进士,宋国理宗时赠太师,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。朱熹著作甚多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朱氏近代取“紫阳堂”,源此。
一、朱(硃)zhū
现行常见姓氏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天津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江西之金溪,湖北之监利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崇仁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蒙、苗、彝、壮、藏、土、回、仡佬、傈僳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本高阳氏后,周封(之)于邾,子孙去‘邑’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本邾也,姓曹,其世系见于邾。邾既失国,子孙去邑以朱为氏。其后盛大者有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丹阳、太康、河南(按:原文如此,二丹阳,当有一处为‘丹徒’之误。)之九族,显于汉唐间。”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渴浊浑氏(按:渴浊浑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‘渴烛浑’;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‘浊浑’。)‘可朱浑’并改为朱氏。”郑樵称为“河南之族”。疑当出自鲜卑族。
3、又注:“舜臣朱虎之后。”
4、又,赐姓改姓之风,明代甚盛。“朱”乃明朝国姓,太祖养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皆赐朱,后俱复本姓。正德时,都督钱安、许国义、子武德并赐姓朱氏。又赐都督朱福、朱刚,都指挥朱谦、朱春、朱翥、朱增、朱斌、朱政、朱海、朱岳、朱升、朱晟、朱彪、朱镛、朱钫,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,赐舍人朱山、朱准、朱容、朱淮、朱渭、朱欣、朱义、朱大爵、朱印、朱珂、俱国姓;诏都督江彬、许泰、刘晖、张洪、神周、李琮,指挥焦睿,俱赐国姓;又,改指挥杨障曰璋、焦椿曰粽、桂曰松、张天祐曰海、廷鸾曰璧、马定曰靖、俱国姓;又,太祖时赐元人姓名:策珠尔曰朱采、托果齐曰朱静、甘珠尔曰朱满、都呼曰朱恩、布都罕曰朱窥,以上俱赐国姓。见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赐姓》。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,明代之李、沐、何、徐、钱、许、江、刘、张、神、焦、杨、廷、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。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。
5、傈僳族之朱姓,源于竹氏族。傈语为“玛达扒”。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,号称“竹王”。遂以“玛达扒”命其族,以族为氏,或取其汉意“竹”之音,谐以音近之汉姓“祝”、“朱”而为单姓。
6、纳西族之朱姓,或为家名所改。
7、彝族之朱姓,则出自“阿奴普”,意为猴氏族。或以为姓。或改为单姓“朱”。
8、藏族之朱姓,亦源于远古氏族,以族为氏。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,生下六只猴子,他们又繁衍后代,进化成人,分作六个支系,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,其中就有朱氏。
9、土族之朱姓、相传为朱荣之后:元“诺延”(即“官人”)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附明,授小旗,后升百户,其孙名朱荣,以汉习取朱为姓,人称“朱土司”。注(5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战国时魏有朱亥;唐末有朱温;宋代有朱熹;明代有朱元璋;当代有朱德。
二、朱
朱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.25%,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。尤以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等省多此姓。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%。
朱姓起源:
1、沛国朱氏,系自曹姓。相传颛顼帝(即高阳氏)之裔孙曹挟,周武王时封于邾(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),附庸于鲁,春秋时楚宣王灭邾,子孙遂以国为氏,后去邑为朱。
2、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。
3、沛国相县朱氏,相传为帝尧(即陶唐氏)之子丹朱之后,以王父名为氏。
4、南阳之宛朱氏,相传为宋微子之后。周衰诸侯灭,宋犇砀改姓为朱,后徙于宛,见《东观记》。一说,微子之裔元,元生启,启生公子朱,其后以字为氏,自沛迁于南阳之宛,见《朱公叔鼎铭》。
5、河南朱氏,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、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。
6、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(即乌延氏),汉姓为朱。
7、赐姓。明武宗正德年中,曾赐100余人姓朱。
8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吉林长白山、辽宁大凌河等地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、珠佳(朱佳)氏、珠锡哩(朱锡哩氏)后均有改姓朱者。今满族姓。
9、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,汉姓为朱。
10、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,西宁州土人,子朱荣,其后遂以朱为姓,世居朱家堡。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,该土司当为今土族。
11、海南东方讲“侾炎”土语黎人,自称“勒威”者,意为芭蕉的孩子
朱姓名人:
朱亥,战国时魏大梁人,有勇力,秦兵围赵,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,退秦兵,解赵之围。
郡望: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太康、河南、南阳,凤阳。
变化: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,后均恢复原姓。
其他:
日本侵占台湾期间,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,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,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原姓朱。
一、朱(硃)zhū
现行常见姓氏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天津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江西之金溪,湖北之监利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崇仁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蒙、苗、彝、壮、藏、土、回、仡佬、傈僳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本高阳氏后,周封(之)于邾,子孙去‘邑’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本邾也,姓曹,其世系见于邾。邾既失国,子孙去邑以朱为氏。其后盛大者有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丹阳、太康、河南(按:原文如此,二丹阳,当有一处为‘丹徒’之误。)之九族,显于汉唐间。”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渴浊浑氏(按:渴浊浑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‘渴烛浑’;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‘浊浑’。)‘可朱浑’并改为朱氏。”郑樵称为“河南之族”。疑当出自鲜卑族。
3、又注:“舜臣朱虎之后。”
4、又,赐姓改姓之风,明代甚盛。“朱”乃明朝国姓,太祖养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皆赐朱,后俱复本姓。正德时,都督钱安、许国义、子武德并赐姓朱氏。又赐都督朱福、朱刚,都指挥朱谦、朱春、朱翥、朱增、朱斌、朱政、朱海、朱岳、朱升、朱晟、朱彪、朱镛、朱钫,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,赐舍人朱山、朱准、朱容、朱淮、朱渭、朱欣、朱义、朱大爵、朱印、朱珂、俱国姓;诏都督江彬、许泰、刘晖、张洪、神周、李琮,指挥焦睿,俱赐国姓;又,改指挥杨障曰璋、焦椿曰粽、桂曰松、张天祐曰海、廷鸾曰璧、马定曰靖、俱国姓;又,太祖时赐元人姓名:策珠尔曰朱采、托果齐曰朱静、甘珠尔曰朱满、都呼曰朱恩、布都罕曰朱窥,以上俱赐国姓。见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赐姓》。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,明代之李、沐、何、徐、钱、许、江、刘、张、神、焦、杨、廷、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。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。
5、傈僳族之朱姓,源于竹氏族。傈语为“玛达扒”。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,号称“竹王”。遂以“玛达扒”命其族,以族为氏,或取其汉意“竹”之音,谐以音近之汉姓“祝”、“朱”而为单姓。
6、纳西族之朱姓,或为家名所改。
7、彝族之朱姓,则出自“阿奴普”,意为猴氏族。或以为姓。或改为单姓“朱”。
8、藏族之朱姓,亦源于远古氏族,以族为氏。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,生下六只猴子,他们又繁衍后代,进化成人,分作六个支系,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,其中就有朱氏。
9、土族之朱姓、相传为朱荣之后:元“诺延”(即“官人”)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附明,授小旗,后升百户,其孙名朱荣,以汉习取朱为姓,人称“朱土司”。注(5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战国时魏有朱亥;唐末有朱温;宋代有朱熹;明代有朱元璋;当代有朱德。
二、朱
朱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.25%,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。尤以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等省多此姓。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%。
朱姓起源:
1、沛国朱氏,系自曹姓。相传颛顼帝(即高阳氏)之裔孙曹挟,周武王时封于邾(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),附庸于鲁,春秋时楚宣王灭邾,子孙遂以国为氏,后去邑为朱。
2、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。
3、沛国相县朱氏,相传为帝尧(即陶唐氏)之子丹朱之后,以王父名为氏。
4、南阳之宛朱氏,相传为宋微子之后。周衰诸侯灭,宋犇砀改姓为朱,后徙于宛,见《东观记》。一说,微子之裔元,元生启,启生公子朱,其后以字为氏,自沛迁于南阳之宛,见《朱公叔鼎铭》。
5、河南朱氏,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、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。
6、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(即乌延氏),汉姓为朱。
7、赐姓。明武宗正德年中,曾赐100余人姓朱。
8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吉林长白山、辽宁大凌河等地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、珠佳(朱佳)氏、珠锡哩(朱锡哩氏)后均有改姓朱者。今满族姓。
9、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,汉姓为朱。
10、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,西宁州土人,子朱荣,其后遂以朱为姓,世居朱家堡。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,该土司当为今土族。
11、海南东方讲“侾炎”土语黎人,自称“勒威”者,意为芭蕉的孩子
朱姓名人:
朱亥,战国时魏大梁人,有勇力,秦兵围赵,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,退秦兵,解赵之围。
郡望: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太康、河南、南阳,凤阳。
变化: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,后均恢复原姓。
其他:
日本侵占台湾期间,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,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,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原姓朱。
吴郡、梁郡、沛郡、凤阳郡、河南郡、丹阳郡、义阳郡、钱塘郡、柘城县、太康县、永城县。
白鹿堂: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,所以称为“白鹿堂”。
朱氏宗祠
居敬堂:朱熹讲学时主张“循序渐进、居敬持志”八个字的教学原则。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,还要育人;不但言教,还要身教,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,做学生的榜样,所以叫“居敬堂”。
折槛堂: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,上朝奏本,请杀奸臣张禹,触怒了皇帝,令刽子手拉去执刑。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,刽子手用力拉朱云,结果把殿槛扮断了。
一本堂:朱氏的一支,迁至余姚,以望立堂。
紫阳堂:朱熹,别号紫阳,绍兴进士,宋国理宗时赠太师,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。朱熹著作甚多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朱氏近代取“紫阳堂”,源此。
一、朱(硃)zhū
现行常见姓氏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。今北京,天津,河北之尚义、鸡泽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江西之金溪,湖北之监利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崇仁,云南之泸水、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鲜、蒙、苗、彝、壮、藏、土、回、仡佬、傈僳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姓苑》注云:“本高阳氏后,周封(之)于邾,子孙去‘邑’为氏。”郑樵亦注:“本邾也,姓曹,其世系见于邾。邾既失国,子孙去邑以朱为氏。其后盛大者有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丹阳、太康、河南(按:原文如此,二丹阳,当有一处为‘丹徒’之误。)之九族,显于汉唐间。”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渴浊浑氏(按:渴浊浑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作‘渴烛浑’;《中国姓氏大全》引作‘浊浑’。)‘可朱浑’并改为朱氏。”郑樵称为“河南之族”。疑当出自鲜卑族。
3、又注:“舜臣朱虎之后。”
4、又,赐姓改姓之风,明代甚盛。“朱”乃明朝国姓,太祖养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皆赐朱,后俱复本姓。正德时,都督钱安、许国义、子武德并赐姓朱氏。又赐都督朱福、朱刚,都指挥朱谦、朱春、朱翥、朱增、朱斌、朱政、朱海、朱岳、朱升、朱晟、朱彪、朱镛、朱钫,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,赐舍人朱山、朱准、朱容、朱淮、朱渭、朱欣、朱义、朱大爵、朱印、朱珂、俱国姓;诏都督江彬、许泰、刘晖、张洪、神周、李琮,指挥焦睿,俱赐国姓;又,改指挥杨障曰璋、焦椿曰粽、桂曰松、张天祐曰海、廷鸾曰璧、马定曰靖、俱国姓;又,太祖时赐元人姓名:策珠尔曰朱采、托果齐曰朱静、甘珠尔曰朱满、都呼曰朱恩、布都罕曰朱窥,以上俱赐国姓。见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赐姓》。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,明代之李、沐、何、徐、钱、许、江、刘、张、神、焦、杨、廷、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。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。
5、傈僳族之朱姓,源于竹氏族。傈语为“玛达扒”。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,号称“竹王”。遂以“玛达扒”命其族,以族为氏,或取其汉意“竹”之音,谐以音近之汉姓“祝”、“朱”而为单姓。
6、纳西族之朱姓,或为家名所改。
7、彝族之朱姓,则出自“阿奴普”,意为猴氏族。或以为姓。或改为单姓“朱”。
8、藏族之朱姓,亦源于远古氏族,以族为氏。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,生下六只猴子,他们又繁衍后代,进化成人,分作六个支系,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,其中就有朱氏。
9、土族之朱姓、相传为朱荣之后:元“诺延”(即“官人”)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率部附明,授小旗,后升百户,其孙名朱荣,以汉习取朱为姓,人称“朱土司”。注(5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战国时魏有朱亥;唐末有朱温;宋代有朱熹;明代有朱元璋;当代有朱德。
二、朱
朱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.25%,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。尤以江苏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等省多此姓。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%。
朱姓起源:
1、沛国朱氏,系自曹姓。相传颛顼帝(即高阳氏)之裔孙曹挟,周武王时封于邾(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),附庸于鲁,春秋时楚宣王灭邾,子孙遂以国为氏,后去邑为朱。
2、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。
3、沛国相县朱氏,相传为帝尧(即陶唐氏)之子丹朱之后,以王父名为氏。
4、南阳之宛朱氏,相传为宋微子之后。周衰诸侯灭,宋犇砀改姓为朱,后徙于宛,见《东观记》。一说,微子之裔元,元生启,启生公子朱,其后以字为氏,自沛迁于南阳之宛,见《朱公叔鼎铭》。
5、河南朱氏,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、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。
6、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(即乌延氏),汉姓为朱。
7、赐姓。明武宗正德年中,曾赐100余人姓朱。
8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吉林长白山、辽宁大凌河等地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、珠佳(朱佳)氏、珠锡哩(朱锡哩氏)后均有改姓朱者。今满族姓。
9、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,汉姓为朱。
10、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,西宁州土人,子朱荣,其后遂以朱为姓,世居朱家堡。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,该土司当为今土族。
11、海南东方讲“侾炎”土语黎人,自称“勒威”者,意为芭蕉的孩子
朱姓名人:
朱亥,战国时魏大梁人,有勇力,秦兵围赵,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,退秦兵,解赵之围。
郡望:沛国、丹阳、永城、吴郡、钱塘、义阳、太康、河南、南阳,凤阳。
变化: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、沐英、何文辉、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,后均恢复原姓。
其他:
日本侵占台湾期间,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,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,1945年,台湾光复后,即恢复原姓朱。
其他姓氏
[ 朱 ]字的同音字 - [ zhu ]
[ 朱 ]的同部首字 - [ 丿 ]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