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词迷中文网 - 传承弘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!

首页 > 百家姓

[ sū ]

读音:sū

拼音:su

简繁:蘇、囌

五笔:ALWU

五行:暂无

部外:暂无

五笔:ALWU

笔画:7画

吉凶:吉

仓颉:TKSC

结构:上下

郑码:EYO

四角:44330

区位:4353

统一码:82CF

异体字:囌,蘇,甦,蘓

英汉互译:revive,resurrect,a species of thyme,transliteration of 'Soviet'

笔顺:横、竖、竖、横折钩、撇、点、点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462018年462014年48
2013年442007年452006年41
1995年531987年411982年36
明朝63元朝66宋朝33
北宋42

内容来源于:www.zicimi.com

起源

苏姓主要源自:己姓。

苏姓起源一

源于己姓(妃姓),为颛顼高阳氏的后裔。颛顼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,长子樊居于昆吾,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,史称昆吾氏,为己姓。周武王时,其后裔有司寇忿生,受封于苏国,称为苏忿生,后迁于温邑(今河南省温县西南),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。春秋时,苏国被狄(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)人攻灭。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,称苏氏。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。

苏姓起源二

来自外族的改姓。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、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,实行汉化,单姓苏氏。汉晋时辽东乌桓、北宋时西夏党项族、金国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。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,锡伯族苏木尔氏、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、达斡尔族乌尔克氏,亦改姓苏。

夏朝中期,帝槐(或帝芬)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(今河南省辉县境内),史称有苏氏。苏国历夏商两代,商末苏国灭,族人以苏为氏,苏人四散。一支苏人东迁姑苏,即今江苏省苏州市。一支北上邺西苏城,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。在周武王灭商后,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,即今河北省邢台西南。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。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,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,被封于苏,国都温,即今河南省温县。

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。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省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,宋初进一步南迁,与土著混居,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,大部分成为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的汉族苏姓。

先秦时苏姓主要活动在河南、河北,战国时苏姓一支迁居湖南、湖北,秦汉之际开始往山东播迁,汉武帝时苏建讨伐匈奴有功,被封为平陵(今咸阳市西北)侯,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、武功苏姓、蓝田苏姓。

汉末群雄割据,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,苏轼、苏辙即出生于此。

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,中原苏姓大举南迁,晋朝时江苏、浙江、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。

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,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,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。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,南下两广,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、老挝、泰国。

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,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。

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,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46%。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,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“∨”形。主要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河南、福建、山东五省区,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.3%;其次在河北、四川、台湾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南,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.3%。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%,为苏姓第一大省。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、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。

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、扶风、河内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等。

武功郡:战国时期孝公置,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。

扶风郡: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,治所在槐里。蓝田县。秦置县,再今陕西省蓝田县。

河南郡:汉高帝二年置郡,治所在雒阳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、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。

河内郡: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,治所在怀县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,京汉铁路以西地区。

武功、扶风、蓝田、洛阳、芦山、嵋山等。

一、(蘇)sū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,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。汉、回、满、白、苗、鲜、彝、傣、壮、水、京、黎、羌、瑶、土、裕固、锡伯、仡佬、赫哲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己姓。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,生陆终。陆终生昆吾,封于苏,其地邺西苏城是也。至周武王,用忿生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例作“苏岔生”,“岔”乃“忿”之讹误)为司寇。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世居河内。将其归入“以邑为氏”之列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称其源二:其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注云:“祝融后,昆吾之子封于苏,因氏。”苏,古国名,或称“有苏”,曾为夏所灭。商复其国,都于温(其地即今河南温县),故亦称作温。此当以国为氏;又注:“苏忿生为周司寇。后以为氏。”此则似“以邑为氏”。“望出扶风、武邑、武功;又出蓝田、洛阳。”与郑说稍异。又,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苏洵族谱·后录》云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高阳之子曰称。称之子曰老童。老童生重黎及吴回(按:《史记·楚世家》作:‘高阳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’。盖‘卷章’、‘老童’形近而讹),重黎为帝喾火正,曰祝融,以罪诛。其后为司马氏。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。吴回生陆终,陆终生子六人,长曰矾(按:‘矾’或作‘樊’)为昆吾;次曰惠连,为岭胡(按:《史记》作‘参胡’。);次曰篯,为彭祖;次曰来言(按:‘来言’,当为‘求言’之讹)为会人;次曰安,为曹姓;季曰季连,为芈姓。六人者,皆有后,其后各分为娄(按:‘娄’当作‘数’)姓,昆吾始姓己氏,其后为苏、顾、温、曹。当夏之时,昆吾为诸侯伯,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。至周有忿生,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。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。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,世世仕周,家于其封,故河南、河内皆有苏氏。”并录以供参考;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辽东乌桓有苏氏。”

3、或为鲜卑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拔略氏改为苏氏。”(按:今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作“拨略氏后改为略氏”。其《后勘记》据《魏书官氏志疏证》注:“《疏证》以为‘拔’、‘拨’音近通用,‘略氏’盖‘苏氏’之讹。”)(4)为满族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;

5、回族之苏姓,由速姓所改。元代赛典赤·赡思丁之子纳速喇丁之后有速姓,后或谐“速”音而改为“苏”氏。

6、土族之苏姓,则源於“苏胡·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作索卜,当即辽金时之“阻卜”(阴山鞑靼)之别译,后融为土族。本部落名,或以为姓。后或取“苏胡·孔”之首音,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7、羌族之苏姓,则来源于“苏蟒达”,意为“命不落”。本为房名,遂以为姓。或取“苏蟒达”之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8、裕固族之苏姓,则由苏勒都斯氏所改。本为房族名,遂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锡伯族之苏姓,则由苏木尔氏所改。

10、达斡尔族之苏姓,系出苏都礼哈啦,后或取其哈啦之首音,谐以汉字“苏”而为单姓。注(5)——(10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汉代有苏武;又有苏建,杜陵人,代郡太守;宋代有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,但有文名;清代有苏谊,杭州人,画家。

二、(蘇)

苏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为多,约占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%。

苏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,生陆终,陆终生��为昆吾,封于苏,即有苏氏(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),至周武王,用苏忿生为司寇,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

2、汉、晋时辽东乌桓有苏氏。

3、北周武帝时有苏祗婆,西域龟兹人,见《隋书》。

4、北魏时改拔略氏为苏氏。

5、西夏人姓。

6、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。又,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。清满洲八旗姓伊拉哩氏、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后均改为苏氏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明清时云南保山县水眼巡检司土巡检为苏氏,系白族。今白族姓。

8、清蒙古镶蓝旗中有此姓。今蒙古族姓。

9、锡伯族苏木尔氏,汉姓为苏。

10、裕固族苏勒都斯氏,汉姓为苏。

11、土族苏卜氏,汉姓为苏。

12、羌族苏蟒达房名(相当于汉族之姓),汉姓为苏。

13、达斡尔族乌尔克氏,汉姓为苏。

14、彝族阿苏氏,汉姓为苏。

15、京、瑶、藏、土家、回、黎、壮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苏姓名人:

苏从,春秋时楚大夫。苏轼,宋时眉山人,博通经史,自号东坡居士,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,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。

郡望:武功、扶风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。

其他:

日本侵占台湾时期,台湾苏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武田、武岗、武山、安武等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仍恢复苏姓。

历史名人

苏姓古代名人

苏秦战国(约342—前284),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人,战国时期的韩国纵横家。

苏代战国,战国时纵横家

苏洵北宋,眉州眉山人。北宋散文家,与其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均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
苏武(前140—前60),杜陵人,代郡太守,苏建之子。

苏章东汉,东汉冀州刺史

苏峻东晋,东晋将领

苏绰南北朝,南北朝西魏政治人物

苏威隋朝,隋朝大将

苏良嗣唐朝,官至唐朝宰相陕西雍州武功人,苏世长之长子。为人刚烈耿直,注重法治。

苏瑰唐朝,唐中宗神龙元年,任尚书右丞。二年升为户部尚书兼侍中,刚正不阿。

苏颋唐朝(670-727),唐朝大臣、文学家。京兆武功人。

苏检唐朝,武功人。字圣用。官至唐朝宰相。

苏定方唐朝,唐朝大将

苏源明唐朝,诗人

苏惠十六国,十六国前秦诗人

苏过北宋(1072-1123),文学家

苏舜钦北宋(1008—1048),诗人

苏颂北宋(1020-1101),天文学家兼药学家。厦门同安人,父苏绅进士。

苏汉臣南宋,南宋画家

苏天爵元朝,元朝名臣

苏宣明朝,明朝篆刻家

苏四十三清朝,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军首领

苏三娘清末,太平天国将领

苏元春清末,清末湘军将领

苏天福清末(?—1863),捻军首领

妲己商朝,有苏氏诸侯之女,帝辛(即紂王)宠妃

苏忿生周朝,周武王时司寇,顓頊帝高阳氏后裔,西周开国功臣之一,与周公、召公齐名。因封於苏,故称苏忿生。也是中国最早歷史文献《尚书》中记载的苏姓第一人

苏从春秋,楚国上大夫

苏厉东周,洛阳人,战国时期纵横家,苏代之弟

苏建西汉,将军

苏嘉西汉,奉车都尉,苏建之长子

苏贤西汉,车骑都尉,苏建之幼子、^1

苏则字文师,魏东平相,后官至都亭侯

苏蕙十六国(生於357年),前秦苻坚时期女诗人,著有闻名之《迴文璿璣图》

苏琼南北朝,北齐时任南清河郡太守,北周时為博陵太守,為官正直清廉

苏世长唐朝,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

苏珦唐朝(635-715),武则天时任右台监察御史,唐中宗时為户部尚书,赐爵河内邵公

苏瓌唐朝(639-710),唐中宗时任宰相,封许国公;為官廉正,负文名,尝监修国史

苏味道唐朝(648-705),进士出身,官至宰相,诗多应制之作

苏勗唐朝,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苏威之孙

苏晋唐朝(673-734),苏珦之子,歷任吏部侍郎、魏州刺史,太子左庶子等职

苏鶚唐朝,唐光啟二年(886年)进士,著有《杜阳杂编》,另有《苏氏演义》已散佚,清人辑存二卷

苏光海宋朝(922-1002),北宋左屯衞将军,赠上将军、武陵侯

苏易简宋朝(958-996),北宋著名书法家

苏立宋朝(968-1042),北宋太子中舍

苏安世宋朝(997-1055),字梦得,北宋户部判官、太常博士

苏绅(999-1066),北宋康定年间任中书舍人,官至翰林学士,赐金带

苏缄(1016-1076),北宋神宗年间任邕州刺史;苏颂之堂叔

苏结(1023-1100),北宋皇祐二年张唐榜考中,官至御史、中丞,赠宣议大夫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翰林学士、大文豪、唐宋八大家之一

苏辙(1039-1112),北宋尚书右丞,门下侍郎、唐宋八大家之一

苏舜元(1006-1054),北宋著名书法家,苏易简之孙,宋真宗时任尚书度支员外郎

苏刘义宋朝(1232-1280),字任忠,号復汉,南宋咸淳年间任兵部侍郎,抗元就义

苏十万宋朝,原名苏一侯,号刘义,南宋著名抗元义军将领。

苏保衡金朝(1112-1167),汉人,金世宗时官至尚书右丞

苏大年元末(1296-1364),任翰林修编

苏克明元末,蒙古族,属孛儿只斤氏,蒙古苏氏始祖,原名和尚,為元顺帝皇叔,封义王。义王和尚於1368年8月,元朝崩溃前夕,携家眷遁至山东,易名更姓,沿袭至今

苏福明朝(1359-1373),明太祖年间童子科举人,年十四而夭,有神童之称

苏璟明朝(1389-1470),永乐进士,正统元年為乾州知州,官至两淮盐运使同知

苏民明朝(1476-1538),兵部右侍郎

苏佑明朝(约1493-1573),蒙古族,苏克明之玄孙,文学家,官至兵部尚书

苏明良清朝(1682-1742),雍正年间任臺湾总兵官,后官至福建陆路提督

苏兆登清朝(1768-1847),字宴林,号朴园,山东沾化人,歷任翰林院编修、江西南安府知府、户部郎中、陕甘学政等职

苏廷玉清朝(1783-1852),道光七年任刑部郎中

苏源生清朝(1808-1870),藏书家、目录学家;道光十七年拔贡生,道光二十年中副榜

苏得胜清朝(?~1890),安徽合肥人,清末淮军将领,光绪十年(1884年)从刘铭传去臺湾抗击法军,守臺北,战基隆,任记名海疆总兵。后在臺湾沪尾(今淡水港)、月眉山抵抗法国侵略军。次年补建宁镇总兵,留防沪尾。卒于军

苏光銓清朝(1869-1919),字学金,号蕴玉;福建德化人,德化瓷雕艺术家,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

苏姓近代名人

苏曼殊(1884-1918),广东香山人。著名近代文学家、佛学家,有《梵文典》、《苏曼殊全集》。

苏光铨(1869-1919),福建德化人。近代德化瓷雕艺术家,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。

苏兆征(1885-1929),广东香山人,中共工运领袖之一。

苏景三(1888年-1968),甘肃白银人氏,曾为同盟会会员,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。

苏慎初(1882-1936),广东合浦人,清末秀才、曾任同盟会高雷地区主盟人、广东陆军第二师师长

苏郁文(1888-1943),福建海澄人,清末秀才,曾加入同盟会,后任福州《群报》编辑、《汇声报》编辑

苏汰馀(1886年-1948年),原名苏必润,四川巴县人,著名纺织业巨子

郡望

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、扶风、河内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等。

武功郡:战国时期孝公置,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。

扶风郡: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,治所在槐里。蓝田县。秦置县,再今陕西省蓝田县。

河南郡:汉高帝二年置郡,治所在雒阳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、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。

河内郡: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,治所在怀县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,京汉铁路以西地区。

武功、扶风、蓝田、洛阳、芦山、嵋山等。

一、(蘇)sū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,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。汉、回、满、白、苗、鲜、彝、傣、壮、水、京、黎、羌、瑶、土、裕固、锡伯、仡佬、赫哲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己姓。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,生陆终。陆终生昆吾,封于苏,其地邺西苏城是也。至周武王,用忿生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例作“苏岔生”,“岔”乃“忿”之讹误)为司寇。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世居河内。将其归入“以邑为氏”之列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称其源二:其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注云:“祝融后,昆吾之子封于苏,因氏。”苏,古国名,或称“有苏”,曾为夏所灭。商复其国,都于温(其地即今河南温县),故亦称作温。此当以国为氏;又注:“苏忿生为周司寇。后以为氏。”此则似“以邑为氏”。“望出扶风、武邑、武功;又出蓝田、洛阳。”与郑说稍异。又,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苏洵族谱·后录》云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高阳之子曰称。称之子曰老童。老童生重黎及吴回(按:《史记·楚世家》作:‘高阳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’。盖‘卷章’、‘老童’形近而讹),重黎为帝喾火正,曰祝融,以罪诛。其后为司马氏。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。吴回生陆终,陆终生子六人,长曰矾(按:‘矾’或作‘樊’)为昆吾;次曰惠连,为岭胡(按:《史记》作‘参胡’。);次曰篯,为彭祖;次曰来言(按:‘来言’,当为‘求言’之讹)为会人;次曰安,为曹姓;季曰季连,为芈姓。六人者,皆有后,其后各分为娄(按:‘娄’当作‘数’)姓,昆吾始姓己氏,其后为苏、顾、温、曹。当夏之时,昆吾为诸侯伯,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。至周有忿生,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。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。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,世世仕周,家于其封,故河南、河内皆有苏氏。”并录以供参考;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辽东乌桓有苏氏。”

3、或为鲜卑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拔略氏改为苏氏。”(按:今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作“拨略氏后改为略氏”。其《后勘记》据《魏书官氏志疏证》注:“《疏证》以为‘拔’、‘拨’音近通用,‘略氏’盖‘苏氏’之讹。”)(4)为满族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;

5、回族之苏姓,由速姓所改。元代赛典赤·赡思丁之子纳速喇丁之后有速姓,后或谐“速”音而改为“苏”氏。

6、土族之苏姓,则源於“苏胡·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作索卜,当即辽金时之“阻卜”(阴山鞑靼)之别译,后融为土族。本部落名,或以为姓。后或取“苏胡·孔”之首音,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7、羌族之苏姓,则来源于“苏蟒达”,意为“命不落”。本为房名,遂以为姓。或取“苏蟒达”之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8、裕固族之苏姓,则由苏勒都斯氏所改。本为房族名,遂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锡伯族之苏姓,则由苏木尔氏所改。

10、达斡尔族之苏姓,系出苏都礼哈啦,后或取其哈啦之首音,谐以汉字“苏”而为单姓。注(5)——(10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汉代有苏武;又有苏建,杜陵人,代郡太守;宋代有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,但有文名;清代有苏谊,杭州人,画家。

二、(蘇)

苏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为多,约占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%。

苏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,生陆终,陆终生��为昆吾,封于苏,即有苏氏(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),至周武王,用苏忿生为司寇,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

2、汉、晋时辽东乌桓有苏氏。

3、北周武帝时有苏祗婆,西域龟兹人,见《隋书》。

4、北魏时改拔略氏为苏氏。

5、西夏人姓。

6、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。又,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。清满洲八旗姓伊拉哩氏、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后均改为苏氏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明清时云南保山县水眼巡检司土巡检为苏氏,系白族。今白族姓。

8、清蒙古镶蓝旗中有此姓。今蒙古族姓。

9、锡伯族苏木尔氏,汉姓为苏。

10、裕固族苏勒都斯氏,汉姓为苏。

11、土族苏卜氏,汉姓为苏。

12、羌族苏蟒达房名(相当于汉族之姓),汉姓为苏。

13、达斡尔族乌尔克氏,汉姓为苏。

14、彝族阿苏氏,汉姓为苏。

15、京、瑶、藏、土家、回、黎、壮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苏姓名人:

苏从,春秋时楚大夫。苏轼,宋时眉山人,博通经史,自号东坡居士,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,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。

郡望:武功、扶风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。

其他:

日本侵占台湾时期,台湾苏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武田、武岗、武山、安武等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仍恢复苏姓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蘇)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,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。汉、回、满、白、苗、鲜、彝、傣、壮、水、京、黎、羌、瑶、土、裕固、锡伯、仡佬、赫哲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己姓。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,生陆终。陆终生昆吾,封于苏,其地邺西苏城是也。至周武王,用忿生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例作“苏岔生”,“岔”乃“忿”之讹误)为司寇。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世居河内。将其归入“以邑为氏”之列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称其源二:其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注云:“祝融后,昆吾之子封于苏,因氏。”苏,古国名,或称“有苏”,曾为夏所灭。商复其国,都于温(其地即今河南温县),故亦称作温。此当以国为氏;又注:“苏忿生为周司寇。后以为氏。”此则似“以邑为氏”。“望出扶风、武邑、武功;又出蓝田、洛阳。”与郑说稍异。又,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苏洵族谱·后录》云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高阳之子曰称。称之子曰老童。老童生重黎及吴回(按:《史记·楚世家》作:‘高阳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’。盖‘卷章’、‘老童’形近而讹),重黎为帝喾火正,曰祝融,以罪诛。其后为司马氏。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。吴回生陆终,陆终生子六人,长曰矾(按:‘矾’或作‘樊’)为昆吾;次曰惠连,为岭胡(按:《史记》作‘参胡’。);次曰篯,为彭祖;次曰来言(按:‘来言’,当为‘求言’之讹)为会人;次曰安,为曹姓;季曰季连,为芈姓。六人者,皆有后,其后各分为娄(按:‘娄’当作‘数’)姓,昆吾始姓己氏,其后为苏、顾、温、曹。当夏之时,昆吾为诸侯伯,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。至周有忿生,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。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。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,世世仕周,家于其封,故河南、河内皆有苏氏。”并录以供参考;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辽东乌桓有苏氏。”

3、或为鲜卑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拔略氏改为苏氏。”(按:今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作“拨略氏后改为略氏”。其《后勘记》据《魏书官氏志疏证》注:“《疏证》以为‘拔’、‘拨’音近通用,‘略氏’盖‘苏氏’之讹。”)(4)为满族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;

5、回族之苏姓,由速姓所改。元代赛典赤·赡思丁之子纳速喇丁之后有速姓,后或谐“速”音而改为“苏”氏。

6、土族之苏姓,则源於“苏胡·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作索卜,当即辽金时之“阻卜”(阴山鞑靼)之别译,后融为土族。本部落名,或以为姓。后或取“苏胡·孔”之首音,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7、羌族之苏姓,则来源于“苏蟒达”,意为“命不落”。本为房名,遂以为姓。或取“苏蟒达”之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8、裕固族之苏姓,则由苏勒都斯氏所改。本为房族名,遂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锡伯族之苏姓,则由苏木尔氏所改。

10、达斡尔族之苏姓,系出苏都礼哈啦,后或取其哈啦之首音,谐以汉字“苏”而为单姓。注(5)——(10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汉代有苏武;又有苏建,杜陵人,代郡太守;宋代有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,但有文名;清代有苏谊,杭州人,画家。

二、(蘇)

苏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为多,约占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%。

苏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,生陆终,陆终生��为昆吾,封于苏,即有苏氏(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),至周武王,用苏忿生为司寇,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

2、汉、晋时辽东乌桓有苏氏。

3、北周武帝时有苏祗婆,西域龟兹人,见《隋书》。

4、北魏时改拔略氏为苏氏。

5、西夏人姓。

6、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。又,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。清满洲八旗姓伊拉哩氏、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后均改为苏氏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明清时云南保山县水眼巡检司土巡检为苏氏,系白族。今白族姓。

8、清蒙古镶蓝旗中有此姓。今蒙古族姓。

9、锡伯族苏木尔氏,汉姓为苏。

10、裕固族苏勒都斯氏,汉姓为苏。

11、土族苏卜氏,汉姓为苏。

12、羌族苏蟒达房名(相当于汉族之姓),汉姓为苏。

13、达斡尔族乌尔克氏,汉姓为苏。

14、彝族阿苏氏,汉姓为苏。

15、京、瑶、藏、土家、回、黎、壮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苏姓名人:

苏从,春秋时楚大夫。苏轼,宋时眉山人,博通经史,自号东坡居士,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,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。

郡望:武功、扶风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。

其他:

日本侵占台湾时期,台湾苏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武田、武岗、武山、安武等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仍恢复苏姓。

堂号

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、扶风、河内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等。

武功郡:战国时期孝公置,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。

扶风郡: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,治所在槐里。蓝田县。秦置县,再今陕西省蓝田县。

河南郡:汉高帝二年置郡,治所在雒阳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、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。

河内郡: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,治所在怀县。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,京汉铁路以西地区。

武功、扶风、蓝田、洛阳、芦山、嵋山等。

一、(蘇)sū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,广东之新会等地均有。汉、回、满、白、苗、鲜、彝、傣、壮、水、京、黎、羌、瑶、土、裕固、锡伯、仡佬、赫哲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己姓。颛帝裔孙吴回为重黎,生陆终。陆终生昆吾,封于苏,其地邺西苏城是也。至周武王,用忿生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例作“苏岔生”,“岔”乃“忿”之讹误)为司寇。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世居河内。将其归入“以邑为氏”之列。(按:《姓氏考略》称其源二:其据《唐书·世系表》注云:“祝融后,昆吾之子封于苏,因氏。”苏,古国名,或称“有苏”,曾为夏所灭。商复其国,都于温(其地即今河南温县),故亦称作温。此当以国为氏;又注:“苏忿生为周司寇。后以为氏。”此则似“以邑为氏”。“望出扶风、武邑、武功;又出蓝田、洛阳。”与郑说稍异。又,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苏洵族谱·后录》云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高阳之子曰称。称之子曰老童。老童生重黎及吴回(按:《史记·楚世家》作:‘高阳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’。盖‘卷章’、‘老童’形近而讹),重黎为帝喾火正,曰祝融,以罪诛。其后为司马氏。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。吴回生陆终,陆终生子六人,长曰矾(按:‘矾’或作‘樊’)为昆吾;次曰惠连,为岭胡(按:《史记》作‘参胡’。);次曰篯,为彭祖;次曰来言(按:‘来言’,当为‘求言’之讹)为会人;次曰安,为曹姓;季曰季连,为芈姓。六人者,皆有后,其后各分为娄(按:‘娄’当作‘数’)姓,昆吾始姓己氏,其后为苏、顾、温、曹。当夏之时,昆吾为诸侯伯,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。至周有忿生,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。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是也。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,世世仕周,家于其封,故河南、河内皆有苏氏。”并录以供参考;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辽东乌桓有苏氏。”

3、或为鲜卑姓所改。郑樵又注:“拔略氏改为苏氏。”(按:今中华书局标点本《魏书·官氏志》作“拨略氏后改为略氏”。其《后勘记》据《魏书官氏志疏证》注:“《疏证》以为‘拔’、‘拨’音近通用,‘略氏’盖‘苏氏’之讹。”)(4)为满族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;

5、回族之苏姓,由速姓所改。元代赛典赤·赡思丁之子纳速喇丁之后有速姓,后或谐“速”音而改为“苏”氏。

6、土族之苏姓,则源於“苏胡·孔”,意为苏胡人。或作索卜,当即辽金时之“阻卜”(阴山鞑靼)之别译,后融为土族。本部落名,或以为姓。后或取“苏胡·孔”之首音,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7、羌族之苏姓,则来源于“苏蟒达”,意为“命不落”。本为房名,遂以为姓。或取“苏蟒达”之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8、裕固族之苏姓,则由苏勒都斯氏所改。本为房族名,遂以为姓。后或取其首音谐以“苏”字而为单姓。

9、锡伯族之苏姓,则由苏木尔氏所改。

10、达斡尔族之苏姓,系出苏都礼哈啦,后或取其哈啦之首音,谐以汉字“苏”而为单姓。注(5)——(10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汉代有苏武;又有苏建,杜陵人,代郡太守;宋代有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三人,但有文名;清代有苏谊,杭州人,画家。

二、(蘇)

苏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9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为多,约占全国汉族苏姓人口20%。

苏姓起源:

1、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,生陆终,陆终生��为昆吾,封于苏,即有苏氏(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),至周武王,用苏忿生为司寇,邑于苏,子孙因以为氏。

2、汉、晋时辽东乌桓有苏氏。

3、北周武帝时有苏祗婆,西域龟兹人,见《隋书》。

4、北魏时改拔略氏为苏氏。

5、西夏人姓。

6、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。又,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。清满洲八旗姓伊拉哩氏、苏佳氏、苏都哩氏、苏尔佳氏后均改为苏氏。今满族姓。

7、明清时云南保山县水眼巡检司土巡检为苏氏,系白族。今白族姓。

8、清蒙古镶蓝旗中有此姓。今蒙古族姓。

9、锡伯族苏木尔氏,汉姓为苏。

10、裕固族苏勒都斯氏,汉姓为苏。

11、土族苏卜氏,汉姓为苏。

12、羌族苏蟒达房名(相当于汉族之姓),汉姓为苏。

13、达斡尔族乌尔克氏,汉姓为苏。

14、彝族阿苏氏,汉姓为苏。

15、京、瑶、藏、土家、回、黎、壮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苏姓名人:

苏从,春秋时楚大夫。苏轼,宋时眉山人,博通经史,自号东坡居士,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,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。

郡望:武功、扶风、武邑、蓝田、洛阳。

其他:

日本侵占台湾时期,台湾苏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武田、武岗、武山、安武等,1945年台湾光复后,奉令仍恢复苏姓。